第三章 皇帝筵宴的种类
- 太和殿国宴
- 慈宁宫国宴
- 大婚宴
- 公主下嫁宴
- 临雍宴
- 经筵筵宴
- 文会试宴
- 武会试宴
- 会武宴
- 千叟宴
- 重华宫茶宴
- 外藩宴
- 家宴
- 乾清宫家宴
- 宗室宴
清代皇帝的筵宴种类很多,包括国宴、家宴、 宗室宴等。
最重要的国宴在太和殿(俗称的金銮殿)举行。应该包括皇帝登极的宴会、皇帝过生日的万寿节宴会、春节(当时称元旦)宴会、皇帝大婚宴会等。 但实际上,一般皇帝登极的时间都是在老皇帝刚刚死去的丧期内,不能有宴庆活动,所以,登 极宴会只举行过一次,就是清代有一个皇帝的登极例外一嘉庆皇 帝,当时他的父皇一乾隆帝还健在, 他当了太上皇,他的儿子嘉庆直接当了皇帝,因而,当年不仅在太和殿举行了王公大臣参加的国宴,而且还在皇极殿举行了全国各地耆老参加的千曳宴。
除在太和殿举行国宴外,还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山高水长,中南海的紫光阁等地举行。
太和股国宴,在乾隆三年(1738年) 规定其规模是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嘉庆、道光以后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减少。与其它宴饮不同, 太和殿国宴的费用并非全部由国库负担。按照规定,皇帝所用的御膳由内务府恭备,其它宴桌上的膳食由有爵位的王公们按规定进献, 如果不够,再由光禄寺负责增备。具体进献数目为:
这些王公们进献的席面,还要包括餐具,亲王每人进献的八席,其中有大席一-桌,大席所用的餐具为银餐具,具体数目为:
随席七桌,随席所用的餐具为铜餐具,具体数 目为:
太和殿国宴进献桌张的王公,在宴会举行之前,先行文宗人府(宗人府是管理宗室的机构),报明大臣名衔、应进献的桌张以及羊、酒 的数目,由宗人府汇总,再送礼部核查无误后,最后奏明皇帝阅览。
应入宴人员衔名数目,由其所在衙门先期自行咨送礼部,然后由礼部绘画宴会位置图,按此图摆设席位。席位安排的原则主要是强调皇帝 至高无上的威严,以及官阶高下的区别。最初只有皇帝的席位是在太和殿地坪上的宝座前,而各个品级的大臣参加宴会,均在太和殿以外。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开始规定,一二品大臣各依班次列坐殿内与宴。此后又规定,一二品世爵及侍卫等,仍于丹陛上列坐,殿内安设105席。檐下 安设2席。丹陛安设43席。其余安设在丹墀下。殿内安设后扈大臣、豹尾枪侍卫桌4席。丹墀安设礼部堂官、内务府大臣、喜起舞大臣桌3席。此五项 人员,各有执事,不能入座,均系空设。外国来使桌设于西班之末。根据官阶的高低,有一人一席者,二人一席者,还有三人一席者。
具体的席位布置是:尚膳总领、内务府管领恭设皇上御宴于宝座前: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礼部、理瀋院、光禄寺官堂共同监视陈设内外 王公、大学士、尚书入班大臣、台吉、塔布囊、伯克等席于殿内,东西各七行,均东西相向。
宝座左右陛后,设后护大臣席,金向。宝座前左右。设前引大臣席。东西相向。
宝座后左右,设.豹尾班侍卫席,又西设起居注日讲官席,均南向。光禄寺承办官以增备馔筵,会同内务府官, 于殿门外西檐下,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席,东向。东檐下设理淄院尚书侍郎席,西向。
丹陛左右设二品大臣、一二品世爵及侍卫席,东西相向。左翼又东设礼部尚书侍郎席。黄凉棚之右,设内务府总管席,东西相向。
于丹墀左右凉棚内,设三品以下文武各官席。左翼,设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官,及内阁吏部、户部、 礼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吏科、户科、礼科、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官等席。右翼,设正黄、 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官,及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中书科、兵科、刑科、工科、顺天府、兵马司、外国贡使等席,左右各二十四席,东西相向。
而筵宴准备的过程,则是前期工部拨派匠役于 光禄寺炸食房,搭盖摆设饽饽席棚,并拨役送交 应用器皿,光禄寺各库给发矮桌、布疋、盐斤、 铜盘、酒醴:菜园头交送菠菜:各行交送油面、 糖斤、干鲜果品等项,厨役洗涤器皿,承办官按 照品物定额,概行查看毕,监视厨役如式造办。 先期一日按定额摆设盘碗,依次陈于红油矮桌, 宴酒实于红花瓷罐系以红络,均陈列于饽饽棚 内。等光禄寺官员视察完毕,按桌缠以红布,覆 以红袱。承办官督令厨役看守。
筵宴日。兵部派 出之旗员、领催、兵丁等,到光禄寺等候。
五鼓 时,光禄寺承办官及派出之旗员,均蟒袍补服, 率兵丁恭进馔筵酒醴。由东华门、协和门、昭德 门至太和股前。承办官看视旗员按席撤去缠桌红 布,仍盖以红袱,酒醴撒去红络。礼部官于光禄 寺备办馔筵内,按席设羊肉一方,盛于铜盘,等 候陈设。
当天,由武备院设黄凉棚于丹陛正中, 内务府设反坫于棚下,陈尊、器、后、爵于坫 上:工部设蓝凉棚于丹墀内,两翼各八架。
銮仪使率官校在丹墀内设皇帝的法驾卤簿,其 陈设和平日大朝时一样。在太和股前檐下的东西 两侧,设中和留乐,乐部率和声署于太和]内檐 下,东西两侧设丹陆大乐。
太和殿国宴一般在午 正时刻(12时)开始,届 时与宴的王公大臣们均穿 着朝服,按朝班排立。吉 时一到,礼部堂官奏请皇 帝穿着朝袍临御太和殿。 这时,午门上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檐下的中和韶乐 餐“元平之章”乐曲。等皇帝坐上宝座后,奏乐也 随之停止。随即丹陛阶下的“鸣赞官”(相当于现 在的司仪)抽三声响鞭(鞭子是用黄色丝编制而 成),目的在于整肃国宴秩序,提示与宴大臣宴会 即将开始,要保持肃静。王公大臣们各就本位,向 皇帝行一-叩礼。坐下后,便是进茶(指奶茶) .赐 茶、行谢茶礼,进酒、赐酒、行谢酒礼,进馈、赐 饿、行谢馔礼等一套极其繁琐的仪式。然后进舞, 上演各种娱乐节目,以助宴兴。
宴会结束,皇帝起 座离开时,则奏“和平之章”.
宴会剩下的食物,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规定,由内务府大臣、礼部、理潘院等官员共同 监视分给外潘王贝勒贝子公台古塔布囊伯克,以 及外藩来使等。再剩下的分给执事人员、内务府 官与拜唐阿等。
中国古代男女有别,即使皇宫中举行宴会亦是 如此,慈宁宫筵宴就是仅有女眷参加的国宴。凡 是皇太后万寿节(即皇太后生日)及元旦(实际 是现在春节)、冬至,皇太后要在她举行典礼的 大殿慈宁宫筵宴。由礼部提前奏请奉旨后,尚膳 监恭备皇太后、皇后御筵,皇贵妃、贵妃、妃嫔 馔筵。亲王、郡王各进馔筵牲酒,光禄寺增备馔 筵酒醴。
慈宁宫筵宴,应用馔筵二十席,羊十只,酒十 瓶。亲王郡王每位进席一,羊一只,酒一。如亲 王等所进馔筵酒数不够,礼部核明应增筵席酒醴 数目告知光禄寺如數增备,其不够的羊只仍由礼 部告知两翼税务增备供用。
顺治十年(1653年) 规定,皇太后宫三大节 (指万寿节、元旦、冬至)筵宴的参加人员为,皇 后,固伦公主、亲王福晋以下,县主辅国公夫人, 及公、侯、伯.子。都统尚书等命妇以上的女容。
大婚宴中的庆贺筵宴,也是在太和殿举行。但 除了庆贺筵宴外,还有订婚的纳采宴与成婚的合 秃宴。
清代皇帝举行过大婚典礼的有顺治、康熙,同 治、光绪四个幼龄即位的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 国宴是大婚礼的庆贺宴,除了王公大臣外,皇后 的父亲等男眷是重要的宴请对象,而且,皇后的 母亲等女眷也要由皇家宴请。但是,女眷不可以 在太和殿参与宴会,就由皇太后在她举行典礼的 慈宁宫举行,由公主与亲王的福晋等陪同。在同 治、光绪帝的大婚时,取消了宴请女眷的宴会, 但要把额定的羊只、酒等直接赐给皇后母族。这 是与其它太和殿国宴所不同的地方。
其实,在太和殿的婚礼国宴前,皇帝订婚时还 有一次宴会,叫“纳彩宴”,这次宴会是在准皇 后的娘家举行,由内务府承办,皇帝并不出席, 由王公大臣们代表皇帝宴请皇后的父亲等人,宴 会结束后,所有参与宴会的人员要面对皇宫的方 向,向皇帝行跪拜叩头礼,以谢皇恩。
在皇后迎进皇宫后,当晚,皇帝与皇后要举行 “合卺礼”,这是表明皇帝与皇后两人真正成为 夫妇的礼仪。只有皇帝皇后两人在大婚洞房内举 行。他们吃的是有明确的档案记载的,光绪皇帝 大婚合卺宴吃的是:
第二天团圆膳的食谱:是:
固伦公主(是皇后所生的女儿)定婚礼,和硕 公主(是妃嫔所生的女儿)成婚礼,均设筵宴。皇 帝要亲自出场,在保和股举行筵宴,皇太后在慈宁 宫举行筵宴,如果帝后正住在圆明园,则皇帝在正 大光明殿筵宴,皇太后在九经三事殿建宴。 礼部先期宴请额驸之父,额驸及族中人员、入 宴之内大臣侍卫,以及皇帝钦点的王公等,参加 筵宴。
筵宴前期,内务府会同礼部具奏,奉旨后,内 茶房备茶。内务府备皇太后皇上皇后御筵、皇贵 妃、贵妃、妃嫔馔筵。光禄寺准备其他人的筵席, 额驸(公主的丈夫)准备羊酒,他应进宴九十席, 由光禄寺代为预备:准备乳酒黄酒共四十五瓶送交 到光禄寺:准备羊八十一只,送至礼部。
筵宴时,皇上前设宴六十席,羊六十三只, 乳 酒黄酒共三十五瓶,光禄寺会同礼部、内务府陈 设:皇太后前设宴三十席,羊十八只,乳酒黄酒 共十瓶,光禄寺会同礼部送交内务府官,再转交 首领太监陈设(男女授受不亲,皇太后只宴请女 眷,不可有男人出现,所以,用太监)。额驸送 到礼部的羊只,在筵宴前一日宰杀。
筵宴当天五鼓,光禄寺承办官率旗员管押兵丁 把提前准备好的馍肴抬到宫里,经东华门、左翼 门,中左门,给皇帝的筵席陈设在保和股,皇太 后的筵席,经东华门、协和门、熙和门、永康左 门,由太监抬到慈宁宫。
席位的布设是,设亲王、郡王,外藩亲王、郡 王,外藩贝勒、贝子,额驸公,满汉大学士、尚 书,回子公、外藩额驸、台吉席于保和殿内之东。 设内大臣,额驸父、额驸及额驸族人等席于保和股 内之西,各四行,均相向。宝座前左右,设前引大 臣席东西向。宝座后左右,设豹尾班、侍卫席,又 西设起居注日讲官席,均佥向。保和股门外东阶 下,设理藩院尚书侍郎席,西向。丹陛左右,设侍 卫席,东西向。黄幕之西,设内务府大臣席。黄幕 之东,设礼部尚书侍郎席,均相向。
此种宴会,皇帝并不出席,而是以赐宴的形式 举办,并且不是在皇宫中举行,而是在礼部举行。 每逢皇上诣太学行释奠礼,亲祭文庙,至彝伦 堂宣讲结束后,赐王以下文武官员、街圣公、五 经博士、各氏族人等茶宴,历史上就叫临雍宴。 每逢皇上视学礼成第二二天,在礼部赐讲官及有 事诸臣宴。由礼部根据与宴的人数,确定应用头 等二等三等席数。
先期准备的过程是,工部拨派匠役在礼部二I ] 内甬道之北,搭盖席棚,并拨役送交应用器m。 光禄寺厨役,运送各署给发桌椅、围垫、酒醴、 盐斤。菜园头交送鲜菜。鱼网户交送鲜鱼。各行 户交送鸡鹅肉、面、干鲜果品等项。承办官在宴 会前一天,到礼部按照物品定额,核查完毕就监 视厨役开始准备。
宴会的当天黎明时分,顺天府就派人至礼部, 朝着皇宫的方向在露台.上设置香案,在礼部大堂悬 桂宴会位次图。厨役们按位次图在大堂内陈列桌 椅,摆设蔬馔果品。设衔圣公(就是孔子的嫡系后 人) 、大学士、 内阁学士、翰林院、詹事府、礼 部、都察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 及执事各官、十三氏子孙等席,均按官品为序。三 品以上专席(一人一席)。四品以下共席(二人或 三人一席)。其头等席,顺天府官员陈设银杯象牙 筷子,二等三等席,就由光禄寺承办官陈设瓷钟竹 筷子。
宴会开始,参加宴会的各官都身穿朝服,鸿 胪寺官员导引參与宴会的人员按班次到香案前,向 着皇宫的方向给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入席。茶 巡酒三巡后,参与宴会的人员再次香案前,行一 院三叩礼谢恩,宴会结束。
清代每年春秋二季, 皇帝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典 礼,就是皇帝要向饱学经 典的经筵讲官(大学士) 学习可以治国经邦方法。 典礼结束后,皇帝要宴请 进讲的讲官,以及陪同侍讲官员、执事各官。宴. 会在文华殿东西配殿举行,皇帝不出席。应用馈 筵二十二席,按六等筵席供办。
筵宴的过程是,工部拨派匠役在光禄寺炸食 房,搭盖摆设饽饽席棚,并拨役送交应用器皿。光 禄寺各库给发乳酒、黄茶、青盐、盐、银茶桶、 壶、爵、铜盘、矮桌。行户送交油、面、糖斤、干 鲜果品及牛乳油。承办官到光禄寺炸食房核定了所 需物品定额后,就督令厨役准备。熬茶蒙古煎熬乳 茶。提前一日。按定额摆设盘碗,依次陈设于红油 矮桌上,把乳酒盛装到红花瓷罐内,系以红络, 均陈列于饽饽棚内。一切准备就绪,再按桌缠以红 布,覆以红袱。承办官督令厨役看守-一夜。 筵宴日 黎明,熬茶蒙古把乳茶倒进银茶桶。兵部派出兵丁 把筵席酒醴,进东华]运至文华殿东西配殿。然后 按席撤去缠桌红布仍覆红袱,酒醴倒进银执壶,再. 按席设用铜盘盛的羊肉一方。
参与宴会的人员为:讲官、大学士、尚书、 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使、通政副 使、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詹事 府少詹事、起居注日讲官、鸿胪寺卿、纠仪科道 官、鸿胪寺鸣赞官。宴毕,鸿胪寺官导引与宴众 官到太和]外金水桥南行-跪三叩谢恩礼。
凡是修纂《实录》、《圣训》 等书,开馆日及 告成日均赐总裁以下官员筵宴,其地点或在礼部 或在馆内。其筵宴形式与过程跟视学礼后的筵宴 相同。席位的设置是,监修官、总裁官及正副总 裁,每人用头等席,礼部主官,用头等席-席: 提调官、纂修官,每二人一个二等席:收掌官每 三人一个二等席:誊录官、翻译官,每四人一个 二等席。
自皇太极的崇德七年(1642年) 开始,就有了 凯旋宴。顺治十三年(1656年) 规定,凡凯旋陛 见就可获得赐宴。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清廷平定了大小金 川的叛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又平定了 新疆回部的叛乱。这两次大军凯旋后,乾隆皇帝 都在西苑(现在的中南海)为出征的将士举行凯 旋礼,然后举行筵宴,以慰劳征战的大小官员。 乾隆十四年(1749年) 在瀛台,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在丰泽园举行。
凯旋宴举行之前,内务府在丰泽园的北面设 下供宴饮用的帐殿。这天黎明时分,各项准备工 作紧张有序地展开:掌仪司张黄幕于帐殿南面正 中,又在幕内陈设反坫及尊、爵、金卮、壶、勺 等器具:司乐按次序陈设各种乐器。尚膳总管等 在皇帝的宝座前摆下一张大号的御膳桌,并用 一张 黄色的幕布加以覆盖。设入宴王公大臣席于 左翼:设经略大臣、大将军、从征大臣、将士席 于右翼,皆按品为序:设卒伍席于右翼之后,所 有的席位都用幂布覆盖。同时,参与宴会演出的 各项乐舞、善扑、杂技、百戏等人员也都各就各 位,随时准备演出。
参加凯旋宴的各位王公大臣、侍卫们都穿着 整齐的蟒袍补服,在园内静候乾隆皇帝的御驾。 巳初(上午9时),乾隆皇帝穿着吉服,乘舆(即 轿)出宫,随驾的各种卤簿仪仗也纷纷摆设在御 座前。负责宴会礼仪的鸿胪寺卿引导王公大臣等 人员分列左右,跪迎乾隆皇帝的御驾。当乾隆皇 帝走出奥轿时,乐部和声署奏中和韶乐。
在平定 金川的凯旋宴上,乐队奏的是“隆平之章”;在 平定回部的凯旋宴上,奏的是“遂平之章”。当 乾隆皇帝坐上御座时,中和韶乐停止演奏。这 时,鸿胪寺的官员们分别引导与宴人员找到自已 的座位,大家向乾隆皇帝行一叩礼,然后归坐。
凯旋宴的程序安排同太和殿国宴相同,先进 茶,后进酒,最后进膳。进茶分为向皇帝献茶 和皇帝赐臣下茶两个步骤。进酒和进膳像进茶一 样,也分两个步骤进行。无论是进茶、进酒还是 进膳,都有乐部和声署伴奏,大家随着音乐而进 退。在进膳时,还要表演各种娱乐节目。
当宴会进茶时,乐部和声署演奏丹陛清乐。一 。位尚茶人 员举着精美的茶案,从左右两边宴桌中 间的过道中,走到帐殿檐下,举着茶案跪下。参 位,随时准备演出。
参加凯旋宴的各位王公大臣、侍卫们都穿着 整齐的蟒袍补服,在园内静候乾隆皇帝的御驾。
巳初(上午9时),乾隆皇帝穿着吉服,乘舆(即 轿)出宫,随驾的各种卤簿仪仗也纷纷摆设在御 座前。负责宴会礼仪的鸿胪寺卿引导王公大臣等 人员分列左右,跪迎乾隆皇帝的御驾。当乾隆皇 帝走出奥轿时,乐部和声署奏中和韶乐。
当宴会进茶时,乐部和声署演奏丹陛清乐。一 。位尚茶人 员举着精美的茶案,从左右两边宴桌中 间的过道中,走到帐殿檐下,举着茶案跪下。参 中路走进帐殿中,面向西跪下,把酒交给负责向皇 上献酒的进爵大臣。进爵大臣接酒后,掌仪司的长 官站起,退出帐殿。进爵大臣手捧盛满酒的爵杯, 从帐殿的中间走到乾隆皇帝的御座前,在御座的右 边向北跪下,手捧酒爵行-叩礼,恭请皇帝饮酒。 其它的王公大臣们在自己的位上也都向北跪下,行 一叩礼,恭请皇帝饮酒。乾隆皇帝接过进爵大臣献 上来的酒,一饮而尽。然后下旨,命令执事官率领 乎下人等分赐各席果食。
随后,宴会开始进膳。尚膳人员首先把各种肴 馔摆放在乾隆皇帝面前的御膳桌上,乐部和声署奏 起了中和清乐。平定金川之宴奏的是“日耀中天之 章",平定回部之宴奏的是“圣治遐昌之章”。随 着乾隆皇帝的一道“赐膳”口谕,尚膳总管奉旨率 领手下用最快的速度把各种肴馔摆上各席。 等各种肴馍上齐后,掌仪司的长官举着盛有 酒具的食案进入帐股,来到御座前侍候。乾隆皇 帝站起身来,手执杯卮准备亲自给凯旋而归的诸 位大臣赐酒。这些大臣一看到这种情景,纷纷离 席,他们按次序走到乾隆皇帝的面前跪下,接过 皇上亲赐的酒屆,-饮而尽。为助各位大臣的酒 兴,乾隆皇帝下旨上演“庆隆舞”。随后,善 朴、百技等助兴的娱乐节目纷纷上台演出。各种. 节目演出完毕,有关服侍人员进入帐殿,撒出御 键退出。这时,与宴的王公大臣们都站立起来, 行礼后离席。鸿胪寺卿开始引导大家退出帐殿, 分左右两列站立,恭送皇上回官。等乾隆皇帝站 立起来,离开御座时,乐部和声署最后一次奏响 中和韶乐。在悠扬典雅的乐声中,乾隆皇帝乘舆 还宫,凯旋宴至此结束。
道光八年(1828年) ,平定回疆张格尔叛乱, 赐宴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当日大将还奉觞向道光 帝上寿,道光帝也亲赐酒,命侍卫给从征大臣敬 酒,余如常仪。
另外,经略大臣、大将军出征起程时,则郊劳 备茶。前期由内务府奏请,奉旨后,行知礼部转 行内茶房即光禄寺供办。
又有向解送俘馘来京将校赐宴,-般在受俘礼 当日,在兵部赐宴,并于午门外赐给银缎等项。 对于兵丁,则都赏给羊酒。
清代科举分为文科、武科。在各省乡试取得举 人资格后再到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
文科会试入闱日(就是开考日) 及揭晓次日,皇帝均赐执 事各官在礼部筵宴。
席位的布局情况是,礼部大堂后楣之东设主考 官,知贡举、监场副都统席同行西向:前楣之西设 礼部尚书侍郎席,同行东向:堂左右设同考官、监 试御史、监场参领、提调、礼部、光禄寺执事官、 笔帖式及内收掌、外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 席;露台左右设供给、鸣赞、医官、监门、巡绰大 使、署史等官席,均重行相向。
考状元的殿试,传胪(就是宣布名次)第二 天,皇帝在礼部赐宴执事各官及诸进士。主席大 臣、读卷官、提调官、銮仪卫汉堂官,每人一个 上席:监试、受卷、弥封、收掌、印卷、供给、 填榜、鸣赞等官,每二人一个上席;新进士一甲 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每人一个中 席,其余进士,每二人一个中席。
席位的设置是,礼部大堂后相之东正中,设 主席大臣席,读卷官、銮仪卫、汉堂官席设在左 右:同行西向前楣之西,设礼部尚书、侍郎席; 同行东向大堂左右,设受卷、弥封、收掌、监 试、护军参领、填榜、印卷、供给、鸣赞各官席 均相同。露台之左,设一甲三名进士席,北向露 台下左右,设二甲三甲进士席,均相向。
每上席-一个高桌,陈设蔬馔果品、银杯牙筋, 前列一个矮桌,陈设鸡鹅猪羊鱼五生,每中席-个 高桌,陈设蔬馔果品、瓷钟竹筋并羊鸡鱼三生。 宴会当日,主席大臣及谈卷执事各官,都穿朝 服集会在外金水桥处,诸进士集会在礼部,等待 光禄寺官诣金水桥处请其赴宴,主席大臣各官再 到礼部,由中门进入。礼部堂官(就是尚书等主 官)到大堂的檐下迎接,行拱揖礼。然后率诸进 士到提前预设的香案前,在鸣赞官的口令下,众 官员面向北面的皇宫方向行三跪九叩礼毕,就升 入大堂。一一行过揖礼,各官依席次站好,和声 署奏乐。主席大臣就为一甲进士戴上簪花,执事 官员分散金花到大堂的上下席间。鸿胪寺的序班 引领一甲进士到大堂檐下东面站立,诸进士按次 序站在后面,向主席大臣四拜,主席大臣答揖: 然后向读卷官、礼部尚书与侍郎、銮仪卫使拜, 最后再向执事官拜。执事官答谢再揖结束后,主 席大臣出大堂檐前站立,光禄寺官把壶里的酒倒 到爵杯授给主席大臣,主席大臣接受爵杯,作 揖,把酒洒到地上三次后,光禄寺官接回空的爵 杯,再倒酒授给一-甲进士,进士接受爵杯作揖后 马上饮掉,共喝三杯,三次作揖,主席大臣答谢 作揖后都在原位上站好。光禄寺官给爵杯中倒好 酒,授给礼部堂官,礼部堂官把酒敬给主席大 臣,依次再是敬读卷官、銮仪卫使。主席大臣又 回敬礼部堂官后,就都按位子坐下。光禄寺官分 送受卷以下各官酒,吏人分送诸进士酒,共酌酒 二巡,送汤一巡。宴会结束,各官出席,鸿胪寺 官引领与宴者到香案前谢恩皇帝,行过一-跪三叩 礼,礼部堂官送主席大臣各官到大堂檐下上轿, 诸进士皆随同出大堂,筵宴全部结束。
武科会试与文科会试-一样,都是属于科举考试 的第二级,因是选拔武官的考试,因而赐执事各 官的宴会就在兵部。
外闱(就是外场,考试武功)监射大臣及执事 各官设上马宴一次,定额是备办头等桌十二席. 外增看桌一席,二等桌六十七席。内闹(就是 内场,考试经书等文化知识)策论主考及执事各 官,设上马宴一次,定额是备办头等桌十席、外 增看桌一席,二等桌二十四席,三等桌十六席。 考试结束的下马宴,则外闱内阁的考官监射 大臣、策论主考,以及执事各官,一同设宴,定 额备办头等桌十四席,二等桌二十五席,三等桌 十六席。
筵宴前,工部拨派匠役,在兵部一门内甬道之 北,搭盖席棚。筵宴当日黎明,顺天府派人到兵 部,朝着皇宫的方向在露台上设香案,把筵宴的 席位图悬挂在兵部大堂。光禄寺承办官会同兵部 管宴官,都穿戴朝服整齐一同检查厨役摆设的席 位与蔬馔果品情况。
席位的布置是,在大堂后棚之东,设外闱监 射大臣与内闱主考席,同行西向:前楣之西,设 兵部尚书与侍郎席,同行东向:大堂左右,设外 闱监箭官与内阁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兵 部与光禄寺执事官、笔帖式,以及收掌、受卷、 弥封、进题、印卷等官席在露台左右,设供给鸣 赞、医官、监门、巡绰、搜检、嘹望等官席,均 重行相向。其头等席内,顺天府官陈设银杯牙 筋,二等三等席内,光禄寺官陈设瓷钟竹筋。
筵宴当日,主考以下官都穿戴朝服,集会在 午门外等候宣旨结束,就在金水桥处稍微坐一会 儿。等兵部官来到金水桥请他们赴宴,主考各官 就前往兵部,从其中门进入。兵部堂官到大堂檐 下拱揖迎接。于是走到香案前,鸣赞官在香案两 边站立,号令众人按位次站好,然后向皇宫的方 向行三跪九叩礼结束,就升堂入位。和声署开始 演奏音乐。
光禄寺官把壶里的酒倒到爵杯授给兵部堂官, 兵部堂官接受爵杯,作揖,把酒洒到地上三次 后,作揖后在其位置上站好。兵部堂官向正席敬 酒,主考官回敬兵部堂官。光禄寺官在分别向同 考以下各官敬酒结束,依次就席。兵部官分送主 考等官表币银花。光禄寺官分别到主考各官席, 共酌酒二巡,送汤一巡。宴会结束,各官出席, 鸿庐寺官引领与宴者到香案前谢恩皇帝,行过一 跪三叩礼,兵部堂官送主考官于堂檐下上轿。监 箭同考以下各官也都退出,筵宴结束。
武殿试的传胪第二日,赐执事各官及诸进士 赛于兵部。共形式与恩荣宴相同,只是在兵部筵 宴,与宴的人员是武殿试考官与武进土而已。
千叟宴是国宴的特例,并无典制规定,是国有 大庆时的附属宴会。
始创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设宴于西郊的皇家苑围畅春园。因为当年 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所以特别举行。参与宴 会的人员是各省现任官员、退休的官员以及普通 老百姓,年纪在65岁到90岁的都可参与。首先宴 请的是汉官与百姓共571人,又宴请八旗官员与 兵丁等八、九十岁老者199人。康熙皇帝让他的 子孙、宗室给这些参与宴会的老者敬酒,还不需 要他们起立行礼,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优崇,并 且,还给老臣宋苹加官为太子少师,田种玉为太 子少傅。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又在乾清宫前举行 筵宴,首宴八旗文武大臣 65岁以上者680人,再宴 汉官65岁以上者340人。 当时康熙帝御制七言律诗 一首,命与宴者各作诗纪 盛,名日《千叟宴诗》, 从此而后,就把这种宴请 老者的宴会称为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年) ,因即位五十年国庆, 又在紫禁城乾清宫设宴,自王公到大臣、兵卒、百 姓,以及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番部土官,朝 鲜陪臣等,年逾六十岁者,-共有3000多人参加了 宴会。其中70岁以上的大臣,90岁以上的老者,还 可以由其子孙扶掖入宴。当年年龄最高者是105岁 司业衔郭钟岳等人,还得以随一-品大臣一起就近坐 在皇帝旁边,乾隆皇帝还亲自给他们敬了酒。宴会 结束后还还给他们颁赏珍物有差。
嘉庆元年在紫禁城皇极殿又举行了一次。这一 年,是乾隆皇帝退位当太上皇,嘉庆皇帝即位, 这是中国古代在皇位交替中最为和谐的一次(历 史上仅有的几个太上皇都是出于无奈被迫让位 的),值得大庆特庆。皇极殿也是乾隆皇帝准备 当作他颐养天年之所,因而在这里举行了敬老的 千叟宴。这一次参与宴会的有3056人,给以赏赐 的达到5000人。
茶宴是对文学近臣的优崇,以饮茶与赋诗为内 容,也体现了士人的高洁脱俗。 乾隆在位(1736-1795) 的六十年间,清朝正 处于康乾盛世,加之仿 乾隆皇帝酷好饮茶, 又擅作诗,每年正月 初二至初十便选择吉 日在重华宫(重华宫 在紫禁城西路,雍正五年,当时是皇子的弘历在此 成婚并居于此,弘历登极后就是乾隆,将此地升为 宫)举行茶宴,由乾隆亲自主持。
自乾隆八年(1743年) 始,每岁新正召集内廷 大学士、翰林等人在重华宫赐茶宴联句,饮茶赋 诗是其主要内容。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 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 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 有清一代在重华官举行的茶宴有60多次,乾隆一 朝就有43次。
重华宫茶宴联句,是清宫元且节俗中的又一盛 事。“联句” 是集体创作诗歌的一种方法,相传 汉武帝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 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是君臣联句作诗的 “肇始者”,世称“柏梁体”诗。
清宫联句之俗始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正 月,康熙大宴百官于乾清宫,93人仿“柏梁体" 依次联句。此后,雍正四年,99人于乾隆宫宴会 联句。乾隆时,改酒宴为以雪水、松实、梅花、 佛手配的“三清茶”及果点待客的“茶宴”,并 将茶宴地点改在重华宫举行,同时还形成了每次 参与联句者限28人的制度,茶宴联句的次数也明 显增多,自乾隆八年至六十年,新春重华宫君臣 联句就举办过43次。嘉庆元年,乾隆帝归政时下 谕将重华宫茶宴联句定为“家法",嘉庆,道光 时执行不辍,至成丰时才不再遵行。
主要是赐宴蒙古王、公等,每年岁除日在保 和殿设宴。清代与蒙古族是最为亲近的民族,不 论是在关外还是在人关后,蒙古族都是清王朝赖 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所以,清代不仅对蒙古族贵 族封爵,而且皇帝的公主多嫁给蒙古族王公以联 姻,这样,很多蒙古族的王公就成了清代皇帝的 女婿,皇帝与蒙古王公成了舅甥关系。每年的岁 除日,这些蒙古王公前来向皇帝拜年,由于其皇 帝与大臣的关系称之为“朝贺”,清代皇帝就在 保和殿宴请这些女婿以及相关的蒙古王公。如果 皇帝在新年前后住在圆明园,就在正大光明殿。 赐朝正外瀋等宴,比如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除了以上的各种宴会外,衍圣公来朝、喀尔喀 进贡九白的来使,赫哲费雅喀等处来京娶亲的乡 长、喇嘛进贡的来使,潘属国责使来京也要举行 宴会。
家宴最主要的是乾清宫家宴,它最具有亲情意 义。因为平日皇帝只是自己一人独自进膳,包括 他的后妃,皇子公主等子女都分别进膳,所以, 在每年的元且,也就是现在的春节,除夕,还有 皇帝过生日的万寿节,皇帝都要与他的家人,即 后妃、皇子公主一起在乾清宫吃团圆饭。其次是 在内廷举行的寿宴。当皇帝在太和殿与群臣举行 了国宴后,则是在内廷,与后妃子女举行寿宴:如. 果是帝为其母后举行的寿宴,则在慈宁宫举行, 如乾隆帝为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慈宁宫奉觞祝寿, 其列位后妃陪宴等。
乾清宫是皇宫内 廷最大的宫殿,是皇 帝日常居住的寝宫, 尽管雍正帝以后,皇 帝日常活动的中心转 移到养心殿,这里的政务活动减少,但它仍是皇 帝正宫的象征,因此,内廷典礼或筵宴仍在此举 行。每逢元旦,冬至、除夕及万寿等节日,皇帝 都要在乾清宫接受后妃们行礼和举行家宴。 乾隆二年(1737年) 的除夕家宴与乾隆五十五 年的万寿家宴最有代表性,二者的家宴形式基本 无别。
除夕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日,身居皇宫大内的 清代皇帝虽然平日多是单独进膳,但在这天晚上 也要和常人一样举行家宴,和皇后及众妃嫔们一 起吃顿团圆饭。乾隆:二年的除夕家宴也是乾隆皇 帝继位以来的首次家宴,参加这次家宴的人数不 多,因为乾隆皇帝刚刚继位不久,后妃等人都是 原来弘历当皇子时的福晋、侧福晋。这次家宴的 宴桌摆设为:
在乾清宫正中地平.上,南向面北摆着乾隆皇 帝的金龙大宴桌,桌上从里向外摆放8行肴馔:
这次宴席自申正(下午4时)开始摆放,酉 初(下午5时)各宴桌已摆好高头、冷膳。总管 李英,谢成等奏过,传旨摆热膳。随着热膳点心 的摆毕,惟有汤饭未摆。酉初一刻(下午5时一 刻),乾清宫两廊下奏起中和韶乐,乾隆皇帝御 殿升座。乐止后,皇后、诸位妃嫔入座,家宴正 式开始。
先进热膳。首先送上来的是乾隆皇帝的汤饭 对盒: 左面一盒为粳米膳1品、酸奶子1品:右 面一盒为卧蛋汤1品、野鸡汤1品。皇帝的汤饭俱 用三号黄碗盛装。接着送上来的是皇后的汤饭一 对盒:左面一盒为粳米饭1品,右面一- 盒为汤粉1 品。最后送上来的是其她妃嫔的一.盒汤饭,各用 对应花色的碗盛装。
进膳开始,总管太监李英向乾隆皇帝跪献奶茶, 乾隆皇帝饮后,才献上皇后及诸位妃嫔的奶茶。 帝后等人饮完奶茶,吃了饽饽,再进酒馔桌。 乾隆皇帝的酒饿有40品,摆成5行,每行8品。主 要菜品是由关东鹤、野猪肉、鹿肉、羊肉、鱼、 野鸡、狍肉、肘子等制成的菜肴及密饯、水果 等。皇后的酒肴32品,其中荤菜16品,果子16 品。其她妃嫔的酒肴15品,其中荤菜7品,果子8 品。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乾隆皇帝饮完 后,方进皇后、诸位妃嫔等位酒。
家宴最后进果桌,亦是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 和诸位妃嫔。家宴结束时,中和韶乐奏响,乾隆 皇帝离座,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能各回 住处。
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帝的八十大寿,这一年 举行了隆重的庆典。除了太和殿的国宴外,在乾 清宫也举行了家宴,并且,这次家宴,不仅有后 妃,还有皇子与福晋。就上菜的程序与菜品,与 乾隆二年的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从上面介绍的乾清宫家宴我们可以看出,清代 宫廷的家宴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礼仪制度,但与 国宴比较起来,还是表现得较为随便-一些。
宗室宴就是宴请皇帝家的亲戚一宴 请宗室王 公的宴会,也行家人礼,按长幼列坐,由皇子们 敬酒。
第一次举办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 ,八月. 二十七日在西苑瀛台(现在的中南海内)设宴,后 来也在西苑的惊叙殿、紫禁城的乾清宫、圆明园 的奉三无私殿设宴。凡是因事未能参加的宗室王 公,都再给以赏赐作为弥补。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在乾清宫举行的-次宗室宴,命皇子、 王、 公等暨三、四品顶戴宗室1308人人宴,包括因事未 参与宴会给赏的人在内,达到了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