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茶会茶宴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

一 .早期的茶会 、茶宴

按照现代词典的解释 ,茶会就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 。用茶叶和各种原料配合 制成的茶菜举行的宴会, 就叫做茶宴。但在古代, 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 , 聚会时 ,除了饮茶之外,有时也吃其他东西,甚至还喝酒吃菜。现在人们多把只喝茶汤和吃茶 点的集会称为茶会, 而把吃茶菜的宴会称为茶宴。

最早在宴会上出现饮茶现象的是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皓的一次宴会上, 因为他的爱臣韦 曜不善饮酒,孙皓就暗中将茶汤装进韦曜的酒壶里以茶代酒 。

(1)既然是偷偷放进酒壶里, 说明 其他人都是在喝酒, 因此是酒宴而不是茶宴, 更不算是茶会 。 正式的茶宴是出现在西晋时期 ,当时的吴兴太守陆纳招待谢安将军的宴会是“所设惟茶果 而已。”他侄子怪他太寒酸 ,就摆出事先准备好的山珍海味 。事后 ,陆纳打了他四十大板, 怪他 破坏了自己的清廉名声。

(2)虽然这是一次没办成功的茶宴, 但陆纳在平时应该也会用茶宴来招 待其他宾客的。《晋书·桓温传》也记载 :“温性俭, 每宴惟下七奠木半茶果而已 。”这种只有供给茶 果的宴会自然就是茶宴。 因此茶会、茶宴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西晋时期。

二 .唐代的茶会 、茶宴

茶会 、茶宴也有称茶集的 ,正式名称出现在唐代 。如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 朗上 人茶 会》 ,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椽诸公茶集天宫 寺岸道上人房》 、李嘉 的《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 师晚 春茶 会》 、鲍君徽的《东亭茶宴》等等 ,写的都是集会品茶的情形。不管是茶会、茶宴还是茶 集,都是以茶代酒的文人雅集 ,如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写道:

“三月三日 ,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 ,憩庭荫, 清风逐人 , 日色 留兴, 卧指青蔼 ,坐攀香枝 。闲莺近席而未飞 ,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 浮素杯, 殷凝琥 珀之色。不令人醉, 微觉清思 ,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钱起在《过张成侍御宅》诗中也有“杯里紫茶香代酒”之句, 都是描写文人集会“以茶酌而 代”酒的情形。陆士修等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也是描写一次茶会的情形,文人们在品茶之 时还要联句赋诗 :

“泛花邀过客,代饮引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清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

从“代饮引清言”和“不似 春醪 醉”等诗句可以看出此次聚会也是只喝茶不饮酒的 。 官府举办的茶会就要气派得多 ,有名的一次是在浙江湖州和江苏常州交界的“境会亭”上 举行的茶宴 。每年春季为了品评顾渚紫笋茶和宜兴阳羡茶的贡茶质量 ,两州太守相约在境会 亭举行盛大茶宴 ,邀请各界名士参与品评 ,当时在苏州任职的白居易也在被邀请之列, 因病未 能出席,特地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 、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寄去: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

虽也是以品茶为主, 但宾朋满座,还有歌舞相伴,自然热闹非凡, 非一般文人聚会可比 。 唐代宫廷也经常举办茶会 。鲍君徽是唐代德宗时期的宫女诗人 ,她的《东亭茶宴》就是描 写宫女妃嫔的茶会情形:

“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

这是宫女们在郊外亭中举行茶宴的情形 ,诗中的“茗宴”就是“茶宴” 。 表现宫女们在室内举行茶会(宴)的情形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茶画《宫乐图》 ,图 中共绘12 人, 两侍女站立左旁,其他 10 人围座在长方桌旁边各行其事:饮茶、舀茶 、取茶点 、摇 扇、弄笙、吹箫、调琴、弹琵琶、吹笛、放茶碗、端茶碗等等。站立左旁后侧的侍女在吹排箫 。长 桌中间放着茶汤盆、长柄勺 、漆盒、小碟、茶碗等。这是妃嫔们的一次聚会,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 了供应茶汤、茶点之外没有其他食物,更没有酒水菜肴 ,但有乐器演奏 ,而且演奏者面前也有茶 碗,是在自娱自乐,是典型的茶会。(图 1)

ꢀ ꢀ 宫廷茶宴最豪华的当属一年一度的“清明宴” 。唐朝皇宫在每年清明节这一天 ,要举行规 模盛大的“清明宴” , 以新到的顾渚贡茶宴请群臣。唐朝政府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设贡茶院,专 门制作贡茶供皇宫饮用, 规定在清明节之前一定要送到长安 。从湖州到长安有一千多里路,必 须提早采摘制作才能不误期限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就描写了赶制赶运贡茶的紧张情况 :

“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 。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

当贡茶运到京城之后 ,整个皇宫都忙碌起来: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

牡丹花笑金钿动 ,传走吴兴紫笋来 。”

(3)可以想见, 这样的茶会一定规模巨大, 气势宏伟 , 对唐代茶会、茶宴之风的兴盛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

三 .宋代的茶会

宋代文人也经常举行茶会 ,并且还有当众表演茶艺的。如宋初陶谷《清异录》记载的“沙门 福全能注汤幻茶 ,成诗一句 ,并点四碗,泛乎汤表 。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这种有人参观而表 演的汤戏 ,实际上也是一种小型的茶会 。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 也是 在胡 铨(澹 庵)府上的一次茶会观看分茶表演的。

宋代最有名的茶宴当是宋徽宗亲自参加的在延福宫举 行的曲宴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 ,召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命近侍取茶具, 亲手注汤击 拂。 … …饮毕, 皆顿首谢 。”(4)既然是召集“宰执亲王学士等人参加 , 且有皇帝亲自点茶的茶会 规模一定很大, 影响自然也是深远的。

宋徽宗还绘过一幅描绘文人茶会的《文会图》 。描绘了在一个豪华庭园里的几株大树下 , 摆设着一个巨大的镶有贝雕的黑漆桌案 。案上摆放着八盘果品和六瓶插花 。桌案右边和左边 各放着一件套放在注碗中的执壶, 在宾主的面前都放着瓷托盏。有八位文士围桌而坐,有两人 起身与旁边的人交谈。有的或举杯品 饮,或与侍者轻声细语 ,或独自凝神沉 思。有侍者二人正端杯盏至桌边献 茶。画面左边大树下有两位文士在交 谈。画面后面 的大树 下摆有一 石案, 案上放着一张古琴和一个香炉。在画 面的前景中心 是煮茶场面 , 有五个人 煮水 点茶 。

从《文会图》中还可以看 出,当时的茶会就是饮茶和吃果品, 没 有菜肴 ,但与插花(桌上有六瓶花)、弹 琴、焚香(后面石案上有古琴和香炉) 等项艺术相结 合, 显示出我国文人茶 会的高雅风韵。也让我们直观了解宋 人茶会的具体情形。(图 2) 图 2 .宋徽宗《文会图》

四 .明清的茶会

明清文人举行的茶 会, 可以用文 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做代表。该图描绘明朝正德十三年清明时节, 文徵明与好友蔡羽 、汤珍 、 王守、王宠等人游览无锡惠山, 在惠山泉边聚会饮茶赋诗的情景 。画面自左向右为:青山绿水 树下, 有茶桌置于草地,桌上摆着各种精致的茶具, 桌边有一长方形的风炉正在烧水。一文士 拱手而立 ,似像向草亭中两文士致意。桌边有两侍童正忙着烹茶 。画面中心为一草亭,亭中有 一井, 井旁有两个文士倚井栏而坐, 正在凝神思索。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 ,两个文士正 一路交谈, 漫步而来 。前面有一书童在引路。整个画面布满苍劲的松树树干和浓密的枝叶 。

这是一次文人的露天茶会 。(图3) 图 3 .明代文征明《文会图》

清代的茶宴盛行 ,与清宫的重视有关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 ,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 , 据记 载曾举行 60 多次。《清朝野史大观》“茶宴”条记载, 每年元旦后三天举行茶宴 ,由乾隆亲点能 赋诗的文武大臣参加 。茶宴开始时 ,乾隆升座 ,群臣两人一几,边饮茶边看戏,由御膳茶房供应 奶茶。还要联句赋诗 ,“仿柏梁体,命作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制诗二章 ,命诸臣和之 , 岁以 为常 。”

《养吉斋丛录》卷十三记载重华宫举行茶宴的详细情况 : “列坐左厢 ,宴用果盒杯茗 。 … …初人数无定 ,大抵内直词臣居多 。体裁亦古今并用 ,小序 或有或无 。后以时事命题 ,非长篇不能赅赡。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 二十八人分为八排 ,人 得四名。每排冠以御制, 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 … …题固预知, 惟御制元韵, 须要席前发下始知 之。与宴仅十八人, 寓`登瀛学士' 之意 。诗成先后进览 ,不待汇呈。颁赏珍物, 叩首祗谢 ,亲捧 而出 。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 谢时悬之衣襟, 昭恩宠也 。余人在外和诗,不入宴 。” 这也是真正的茶宴, 所享只是“果盒杯茗”而已 ,但要和皇上的御制诗, 题目虽然预先通知 , 韵脚却是临时告诉, 没有真才实学还真不好应付。

后来在各种宴会上都要用茶, 如康熙、乾隆两朝举行过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 , 多达二 三千人,把全国各地 65 岁以上的代表性老人都请来, 席上也要赋诗。但开始也要饮茶 ,先由御 膳茶房向皇帝进献红奶茶一碗 ,然后分赐殿内及东西檐下王公大臣 ,连茶碗也赏给他们, 其余 赴宴者则不赏茶 。 被赏茶的王公大臣等接茶后均行一叩礼, 以谢赏茶之恩。以后就开始上酒 菜正式开宴。此外皇宫举行的各种宴会开始都要先进奶茶 ,再摆酒席 。

从此以后,茶宴中的酒水菜肴的比重越来越大了,逐渐演变成真正的宴会了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