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膳到满汉全席

关于作者

洪嵘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 会长

王洪彬

食文化 品鉴大师

王根章

御膳传承人

甄建军

宫廷菜传承人

苑洪琪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7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 历史系,同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宫廷文物与宫廷史的 研究和展览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宫延部副主任。现负责 故宫乾隆花园的文物保护研究项目。 曾主办宫廷原状(复原清宫当年的生活)展览和大型 的专题展览。在主持、策划展览的同时,注重对紫禁城建 筑的使用与宫廷文物的利用、研究,尤其对宫廷史进行研 究.

刘敬贤

宫廷菜大师 传承人

周锦

宫廷菜大师 传承人

写在前面

从御膳至满汉全席

清廷御膳一中国饮食文化登峰造极的完美体现!

清廷御膳一中国历代官廷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拥有社会的一切,正 如《诗经》中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正因为如此,帝王也就拥有 最大的物质享受。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搜罗奇珍 异品,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经过历代 御厨的卓越创造,到了清代,宫廷御膳终于将中 国饮食文化推至登峰造极,成为历代宫廷饮食文 化的集大成者。

我国的宫廷菜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虽然历代沿袭继 承并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由于历代建都地点不同,宫 廷菜也素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安、郢都 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 南味、北味只是反映了地理和饮食习惯的差异。由于南 味、北味发展的源头是民间,是中国菜肴的一部分,所以, 它必然相承了中国菜的基本特点,并在中国菜的共性的基础 上,形成了它的个别的、特殊的属性。 官廷菜不管是南味还是北味,它们都具有华贵珍奇、讲 究典式规格的特点,这是它的性质和服务对象决定的。历代 的官廷菜由于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因此 形式、内容和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北京美食集合并体现了中国美食最高峰

2022年底,网上“北京美食荒漠” 之说,引发全国美食老饕热议。作为中国食文化研究机构与策展单位一起,以京城历史变迁为前景,通过北京美食历史演进,为北京美食正名。 北京一直是中华最高厨艺集中地和展示地。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皇帝们在北京打造出集合中华厨艺历史最高水平的宫廷御膳及各种王府、官府宴,北京也集合了各菜系的著名酒楼。 宫廷御膳及各种王府、官府宴这些最高厨艺,随着王朝灭亡,曾走进过平民的生活,而中华厨艺最高的“满汉全席”也随后诞生 清宫里没有“满汉全席”, 这个是肯定的。但满汉全席发端于北京、发端于清宫, 通过民间对是宫廷膳食奢靡程度的放大,并通过商业得以在京城及全国扩散。 北京不是美食荒漠,而是它繁复的技艺和美食态度,没机会与更多大众的消费接触。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我们现在有机会去体验中华美食

《满汉全席》一书对满汉全席的形成和发展、前台服务礼 仪、莱点的烹饪特色和烹调方法以及各地的食单都做了较详尽的 阐述,对了解和研究我国近、现代烹饪史,学习、继承先辈厨师 的烹饪技艺,促进我国烹饪事业的发展。

始现于清代中叶的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 的巨型筵宴。上承宫廷肴馔之特色,下秉地方菜系之精华,形成 了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格。它在我国筵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其肴馔之繁多,技艺之高超,器皿之精致,场面之豪华,礼 仪之讲究,在世界肴坛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它对中国现代烹饪和 现代筵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总结历史上先辈厨 师烹制满汉全席的经验,挖掘、搜集和整理这部分珍贵的历史文 化遗产,不仅能使烹饪工作者从先辈厨师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并且能使广大读者对中国烹饪这 门文化、科学和技艺三者兼容的学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 现代烹饪和现代筵宴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我国经济和旅游 事业服务。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CFCRA)创建于1993年10月25日,经文化部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成立的全国性的食文化学术研究组织,国家一级社团法人。

研究会在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食文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化学科。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以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烹饪技艺为己任。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到沉淀在《礼记》中的食礼文化。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形成饮食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饮食在文化、艺术、美学多个层面有着深沉的积淀。 食文化包含了:美食、美器、美服、美居、美艺、食礼等各个层面。食文化不是追求昂贵奢华的食物,食文化认为君子在生活中吃粗粮、喝白水也当乐在其中。美食的需求不是限于饱腹,而可延伸更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满汉全席工作委员会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皇帝们在北京打造出集合中华厨艺历史最高水平的宫廷御膳及各种王府、官府宴,北京也集合了各菜系的著名酒楼。 宫廷御膳及各种王府、官府宴这些最高厨艺,随着王朝灭亡,曾走进过平民的生活,而中华厨艺最高的“满汉全席”也随后诞生 清宫里没有“满汉全席”, 这个是肯定的。但满汉全席发端于北京、发端于清宫, 通过民间对是宫廷膳食奢靡程度的放大,并通过商业得以在京城及全国扩散。

为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国烹饪技艺。2023 年 5 月 18 日上午,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发起,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满汉全席专业委员会主办《大国味道之满汉全席》全媒体活动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北京花家怡园(王府井店)隆重举行。 北京食知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大国味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发起,并将通过全媒体平台全程联动发声,以掀起全民全网全球关注。 《大国味道之满汉全席》大型全球全媒体互动活动,聚焦中国烹饪技艺、地域美食和传统饮食文化,通过拍摄制作满汉全席的全媒体直播和央视专题片系列活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承非遗美食、发展中国饮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以大国味道为主旋律,在未来10年内,将中国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佳宴,如:满汉全席、孔府养生宴、红楼宴、随园食单等等,将各单独题材打造成连续的美食活动。以《满汉全席》作为这一系列活动的开篇题材。

《大国味道之满汉全席》大型全球全媒体互动活动

《大国味道之满汉全席》大型全球全媒体互动活动,聚焦中国烹饪技艺、地域文化和传统饮食文明,通过拍摄制作满汉全席的直播和专题片系列活动,唤起大众对传统美食、优秀文明的兴趣,增进大众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用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情怀,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传承非遗美食、发展中华饮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多道(分南菜和北菜),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美食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优秀的美食文化是一种珍贵的人类记忆。它的一些精粹部分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御膳

为什么是御膳

在物质稀缺的时代, 只有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的帝王,才可能对食材进行精细加工。 从各种史书典籍才能看到食文化的发展的记录。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御” 字,中国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 事物,就专门用这个“御”字, 如皇帝用的东西叫“御用”,皇 帝亲笔写的东西叫“御笔” 所以,皇帝吃的东西就叫“御 膳”

中国御膳的发展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 然后修火之利,盖巢穴为初民之居处。而其饮食则由果食时代,进而为鲜食时代,再进而为艰食,则神农时也。火化始燧人,民间渐脱茹毛饮血之俗。 "(《中国风俗史》)

到原始社会后期,虽然随着社会进化,人民饮食生活已有较大变化,谷以蒸粒为饭,肉以烧烤为常,且有酪浆为饮料,但仍然处于最低水平的状态。《 淮南子·精神训》说:"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之羹。"原始社会崩溃以前,社会通行饮食,不过是蔬食菜羹而已。 人群还没有形成分裂, 大家在食品加工技术上基本是平等享受的,在大锅饭中一起吃, 不同等级的人,只是能获得食物多少的问题。

随着国家机构逐渐形成, 统治阶层出现, 他们占有更好食物来源, 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开始进行复杂的食物加工。

自夏朝以帝启为王,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农业、畜牧业和冶铜业开始发展,天文、气象、医术、绘画、雕铸、音乐等事业也相应兴起。 当时人们食用的谷类、蔬菜、家畜、野兽比原始社会丰富了。配合加工工具的发展箸、边、豆、樽、登、土簋、土铡等饮食之器,已陆续出现,促成烹饪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2.商朝的宫廷御膳又有新的发展

天子、诸侯的膳食开始分等级而食。 商汤推翻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商朝农业、畜牧业、制铜业和商业已有相当的发展,社会经济实力超过夏朝, 整个社会的饮食水平也高于夏朝。 商代的国家机构日益大,朝廷官员数量大于夏朝。商代初,设有小国3000多个,经互相兼并后还有1773个,其封国之多,大大超过夏朝, 因而朝廷官员倍增,商代宫廷朝官为240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殷代"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 草工,典制六材"。郑玄注:"指为殷时制,以此记所言,上非夏法,下异周典故也。""六大"为天官之属;"五官"与天官相并列,受天子之命主管国家大事; "六府",是分别主管六物之税等。殷代宫廷御膳也有新发展。 首先,宫廷膳食机构相应扩大了,从成汤开始宫廷就设有御厨,有"庖正"、"内瓮"、"宰夫"、"司鱼"等各类膳食官员,分别主管帝王的膳食和祭礼。 等 商初宰相伊尹,原是商汤的御厨,因善调五味,作"鹄鸟之羹",並有治国安邦之才,被商汤赏识而任宰相。 第二,宫廷食用的珍馐美味大大增加,除了日常食用的牛、羊、犬、猪、鱼、鸡、鸭、野猪等外,还食用鹿、狮、豹、熊、象肉以及天下九州所贡的名产美味。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记述了伊尹为商汤所介绍的一系列美味。如:"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黛之翠,述荡之擎,旌象之约。 ……鱼之美者:洞庭之傅,东海之缅,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花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菜之美者:昆仑之巅……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鳖鲔之蘸,大夏之盐,宰揭之露, 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租。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白山之水。 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泸焉;江浦之桔, 云梦之柚,汉上石耳。"并说,商汤成为天子后,就可以享受到这些美食。当时商汤是否都已吃到,难以考证,但据殷商甲骨文和殷墟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动植物骨骼证实, 商朝宫廷用的珍贵之物有大龟、海蚌、鲸鱼、象骨等,可见宫廷食用珍贵之物已超过夏朝宫廷。 第三,商朝首先开始"鼎食制",天子、诸侯、大夫食有等级,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这是商朝规定的祭祀和宫廷官员用膳的制度, 一鼎即一菜,以第一鼎为最大。天子九鼎,有牛、羊、豕、鱼、腊、肠胃、肤(切小的熟肉)、鲜鱼、鲜腊共九鼎食物。诸侯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等七鼎食物。 大夫五鼎:羊、豕、鱼、腊、肠胃。元士三鼎:豕、鱼、腊。鼎食中以 牛为首谓之大牢,以羊为首谓之少牢。 第四,商朝铜制炊器、食器大量出现。如炊鼎中有牛鼎、鹿鼎、分当鼎、卷足鼎、青铜缶(盛酒器)、角(酒器)、尊(贮酒器)、壶(酒器)、觚(饮酒和烫酒器), 还有饮食盛器簋、簠、俎、豆、盂。陶器有方足鼎、深腹罐、高足浅盘豆、短颈大口尊、瓮、缸、盆、钵等。 商朝后期宫廷吃喝之风盛行,祭祀规格极高,凡是对先帝祭祀牛用300只,羊用100只作祭品。可见,当时饮食之风多么奢侈。特别殷商末代帝王纣执政时, 其饮食生活更是奢侈异常。《帝王世纪》记载:"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纣造倾宫瑶台,七年乃成, 其大三里,其高千仞。"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导致殷商灭亡。

3。周朝是我国宫廷御膳全面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周朝是奴隶社会发展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是夏商周三代中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宫廷机构非常庞大,封官众多,周武王执政, 朝廷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朝廷下设"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此"六官"受天子之命分别管理所有国家和各方面的事务。官员数量比商朝又有增加。《礼记·明堂位》记载:"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这是朝廷命官。宫廷"六官", 下面还设有大小官员数千人。周朝重礼治,制订了各种典章制度,有官制、地方制、田制、赋税制、兵制、刑制、学校制、选举制、币制、礼制、养老制等。宫廷政治组织制度比商朝更为齐全。 周朝的宫廷御膳在夏商两代发展的基础上更为完善。夏朝宫廷开始设立膳食官员与机构,但限于经济和物质条件,在奴隶主与奴隶饮食生活明显分离基础上,帝王开始追求生活上享受, 宫廷御膳于萌芽状态。商朝宫廷御膳虽然比夏朝有了新的发展,天子与诸侯膳食开始分等业实行"鼎食制",但在宫廷膳食管理上还没有一套健全的机构与膳食制度。 周朝的宫廷御膳从膳食机构建立、人员配备、天子及诸侯等官员膳食内容、宫廷御膳的制作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並按照"食礼"所规定的顺序进行。 宫廷膳食水平亦高于夏商时期,而且名菜、各种宴会相继出现,周朝成为我国宫廷御膳全面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什么说,周朝是中国宫廷御膳全面形成和发展时期? 这是因为周朝宫廷御膳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第二,制订了天子、诸侯、大夫等主要官员的膳食制度。

第三,周朝宫廷御膳机构齐全,人员众多,分工明确。

第四,规定了宫廷御膳作的各项具体要求。

第五,各种筵席和宴会基本形成

第六,各种炊具和饮器较为齐全。

第七,周代宫廷已经设有冷库和料冰室,储藏各类食品和饮料。

第八,周朝宫廷御膳制作烹饪理论初步形成

三、中国宫廷御膳的主要特点 (28) 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这几千年中,历代皇宫有自己的宫廷御膳,其花色品种之多,制作之精细,形状之美,口味之佳,均胜过一般地方名菜。历代宫廷菜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菜点众多,珍馐齐全。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宫廷食用的菜点众多,各种宫廷名菜名点达数千种之多,四面八方的美味珍馐齐全,如以猪、牛、羊、狗、马、鹿等为原料的珍馐有"烤乳猪"、"炖牛蹄筋"、"烤全羊"、"羊肉羹"、"五味狗肉"、 "马肝"、"烤鹿肉"等;以熊、虎、豹、骆驼、白象等为原料的珍馐有"烩熊掌"、"虎肉"、"豹胎"、"驼蹄"、"驼峰羹"、"象鼻"等;以鸡、鸭、鹅等为原料的珍馐有"笋鸡"、 "鸡跖"、"天鹅羹"、"扒大雁"、"炸鹤鹑"、"雉羹"、"炖乳鸽"等;在海味类中有"鸡丝鱼翅"、"烩鲍鱼"、"烩明骨"、"烧鱼肚"等;各类鱼鲜的珍馐有"烹鳖"、 "烩鲤"、"清蒸武昌鱼"、"鲫鱼羹"、"脍残鱼"、"清蒸鲥鱼"、"淞江鲈鱼羹"等;各种蔬菜的珍馐有"蒲笋"、"莼菜羹"、"长命菜"(马齿苋)."长寿菜"(香菇)、 "银苗菜"(新藕芽)、"醋芹"、"昆仑紫瓜"、"苜蓿盘",还有"八宝豆腐"、"文思豆腐"、"瓤豆腐"等等。总之,历代九州美味都汇集于宫廷,它既有汉族的各种珍馐美味,又有满、蒙、回等各少数民族的各种珍馐美味 第二,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历代宫廷菜。无论是帝王及皇后、世子所食用的一般菜点还是高级菜,其选料都非常精细,制作极为考究,这从商周开始历代如此。 首先,从选料方面来说,家畜、家禽、鱼鲜都必须选用活的、无病的才能食用。如周朝规定,病牛、病羊不能食用,鸟类的羽毛颜色毁变、鸡叫声音嘶哑的不能食用。 鹿、兔都活杀活吃。象取其鼻,驼只取其驼峰一块嫩肉制羹,熊掌需取其肥壮的前掌食用。唐代的一道宫廷菜叫"消灵炙",一羊之肉,只取四两制菜, 虽经暑毒而终不败臭。辽代帝王的"头鹅宴"和"头鱼宴",只取首捕之鹅和首钓之鱼烹煮食用。明代"银苗菜",全取新嫩藕芽制成。鸡用笋鸡(童子鸡)。 清代每年冬天有大批东北进贡的鹿尾、鹿舌、鹿肉、鹿肠、鹿肚、野猪、野鸡、细鳞鱼,供皇上食用。 其次,在制作上极为精细。唐宋以后,宫廷采用 "炒"、"煎"、"爆"、"干烧"、"熏"、"炖"、"酿"、"焖"、"烩"、"糟"、"炸"、"贴"、 "蒸"、"烤"、"熠" 等40多种制作方法。如唐代的"浑羊殁忽",即酿烤鹅,是将鹅治净后,配好调料,塞入羊肚内,入火烤熟。为了使鹅肉又嫩又肥, 特地用羊来裹包入火烤,羊肉烤熟,鹅肉亦熟。这种烹制方法,极为考究。宋代宫廷名菜"旋鲜",供帝王食用,并为帝王用于赐食之菜,它是取用羊的里脊肉, 加调料腌制三天三夜,特快也要腌一天才食用。元代的"柳蒸羊",即"烧全羊",是将活羊宰杀后,用柳覆盖,掘地三尺为地炉,铺石,用火烧热,让烈热将羊慢慢烤熟。 清代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食用的"清炖肥鸭",是将治净之鸭入器密封,用火隔水炖三天三夜之后,使鸭肉与骨全酥,汤浓肥醇后吃其原汁原味。烹制这些宫廷菜, 刀工精细,重用火功,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 第三,调料多样,滋味各异。历代宫廷帝王食用的菜点品种较多,周代皇帝宴请用菜已达120只。清代帝王早膳与午膳时用菜上百只;清帝举行满汉全席, 用菜达200只之多。各种菜点滋味不能雷同,都要有各自的不同味道。因此宫廷御膳,除了用料精细以外,特别注意取用各种调味品来烹制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 周代时调味品不多,但已有五味之料,即酸、苦、咸、辛、甜。当时重用盐、梅及各种肉酱,烹制各道宫廷菜肴。 汉代有了豆腐、豆豉、酒、醋、大蒜、花椒、植物油及各种香料后,使菜的滋味更加鲜美。 唐代由于使用茴香、桂皮、葱、蒜,加上各种酱、醋、油等调味,宫廷名菜品味大为增加。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各种调料均有,而且又增加香糟,玫瑰、甜咸桂花等新的香料,因此在调味上更为讲究。清代《随园食单》上曾经记载宫廷官府制菜特别讲究调味的事: "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冽。且酱有浓清之分, 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其他葱、椒、姜、桂、糖、盐,虽用之不多,而俱宜选择上品。"并用鸡汤代鲜味。由于清宫取用调料多, 又讲究其质量,因而烹制的菜肴,不仅品种多样,而滋味各异,如有鲜、咸、甜、酸、苦、辣、麻、香、臭、鱼香、怪味等各味,还有酸甜、鲜咸、麻辣、咸苦、鲜香等各种美味。 清宫的菜肴滋味已经做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使宫廷御膳菜肴水平,大为提高。 第四,形状美观,餐具精致。随着我国历代宫廷御膳水平的提高,宫廷大批名菜名点和各种高级宴会的出现,对各种菜肴的造形特别讲究。 隋唐两代宫廷首先出现了雕刻的花色冷盘菜和高级花色菜,如隋炀帝食用的"缕金龙凤蟹",就是用金纸剪丝成龙凤之形,包着糟好的大蟹装入玉盘进献,其形状十分美观。 唐代《烧尾宴食单》中的"金银夹花平截",就是取用蟹肉制成的细碎卷,它的形状亦很美观。隋唐两代都用牙盘和玉盘盛装珍馐,进献帝王。 到清代更讲究菜肴的造型与围边。凡是皇帝食用的菜肴都特别讲究其造型,如"燕窝鸭子",燕窝在四周作围边,中间是一只完整的鸭子。 慈禧太后经常食用的四只主菜,都要用食物把每只菜分别制成"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四菜并排着看便是"万寿无疆"四个字。小皇帝食用的四只燕窝菜, 分别制成"福、寿、万、年"四个大字。使用餐具多数是金盘、银盘,亦有杯碗、海碗。每当宫廷设宴时,金盘、银盘、大碗、小碗、金筷、银筷均参错其间, 错落有致,颇为"生色"。"满汉全席"均用金银碗筷,还有银杯、银碟、银盘,所有餐具都十分精致,摆设豪华。 第五,菜名典雅、富有情趣。历代宫廷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许多宫廷名菜、名点,同帝王密切相关,各有典故,富有情趣。 商代的"鹄鸟之羹",来自伊尹事汤的故事。 《楚辞·天问注》记载:"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它说了伊尹从庖厨到当宰相的过程与缘故。 春秋战国时,吴国的名菜"炙鱼",又名"鱼藏剑",是吴国的宫廷名菜。其典故是,公子光指使专诸学烧"炙鱼",并藏剑于"炙鱼",终于刺死了吴王僚,公子光便占了王位。 《史记·吴太伯世家》详细记载了此事。 "羊羹"曾经是战国时期盛行的宫廷名菜,《战国策》就记载了"中山君……吾以一杯羊羹亡国"的故事。 这是中山君有一次以羊羹慰劳群臣,惟大将马子期没有,结果马投奔了楚国,并帮楚国一起灭了中山国。 隋朝时,隋炀帝曾吃了一道用茄子做的、名为"落酥"的素菜, 他便命它为"昆仑紫瓜",于是史书上出现了"昆仑紫瓜"这道名菜。 唐代有一道与众不同的宫廷名菜"热洛河"。据《太平广记·御厨》记载,这是唐玄宗命射鲜鹿, 并取鹿血煎鹿肠而食之,谓"热洛河",并赐于安禄山和哥舒翰。 "醋芹"本是一道平常之菜,它是唐代左相魏征所嗜好的菜肴之一。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召魏同膳时, 唐太宗命御厨特别做了"醋芹",魏征连吃三杯,极为高兴,平时铁板的面孔,顿时变为笑容满面。 由此"醋芹"一菜又成为唐宫最著名的名菜之一。 宋代的"烧羊肉",与宋仁宗皇帝有关,《史记·仁宗本记》记载:"仁宗宫中夜饥,思膳烧羊。 "它说明了此菜是宋代仁宗皇帝最喜欢食用的宫廷菜。宫中夜饥,便想吃烧羊肉。 清代"八宝豆腐"是康熙皇帝命名的,并将此菜制法写成御方,多次赐予朝廷大臣, 凡获此方者似获珠宝一样珍贵。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此外,宫廷御宴时还有许多礼仪,以及"以乐侑食"、"伴舞"等与御宴相配的服务礼仪与饮膳形式,严而有序,相当繁琐,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满汉全席

满洲饽饽” 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并因此成为满族: . 筵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最高峰

官廷菜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刀法要求,既考虑入 味的需要,又考虑造型的需要,既考虑原料的性质,又考虑 菜肴的特色。仅就鱼类制作而言,就有让指刀、兰草刀、箭 头刀、棋盘刀、金蝉脱壳刀、葡萄花刀之分

宫廷菜常常要求菜肴自成形态,而不同于雕刻或捏制成 形, 因比要求Jエ十分発発別近,予細微処児特,干多交 的技法中完成菜肴的造型。

官延楽的開味素右 九九ハ十ーロク 説。説明官在 调味上的分类是很细腻的,每一种口味,都有一个生动准确 的名字,这些名字,有的根据菜肴的口味特点而定,有的是 18枳据调料的名称所定。

在味精尚未普通使用之时,吊汤技术更是官廷菜调味的 一绝。如“龙风双吊双绍汤”,其煮、吊、绍技术都比较复 杂,是制汤制菜必不可少的调料,以此烹制的菜肴味醇且 浓,风味奇特。

原料珍贵 精致工艺

中国菜肴本身就具备选料精细的特点,可是,官廷菜在 选料方面的特点就不仅于此了,它不仅注意选用每一种原料 的梢华部分烹之,而且在博天下之万物中选取稀世之珍作为 点调的原料,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无奇不 有,素有“拨珍自奇”之说。

御膳房的残档中以及贡单上, 山 珍海味,飞潜动植无所不包,

色形

每个菜做成之后, 要象盆景那样美观。在装盘上,讲究饱满平整,松散浑圆。在 规格上讲究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在操作上讲究量口下刀。 它的造型手段主要是围、配、镶、酿。

餐具华贵古雅

俗话说,美食不如美器。并不是说菜肴的色香味形的 不重要,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餐具在烹饪中的突出意 义。我国烹饪素来把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这五,大要素作为一个 有机体看待,是同等重要的。至于“钟鸣鼎食”,至高无上的 封建帝王在饮食中对餐具的讲究和重视,就更是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了。因此,潜代皇帝为了显示权势和帝王的尊严, 为了物资和精神的恣意享受,糜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制作 了大宗的巧夺天工的金杯玉盏,以满足他们的在祭天、祭祖、 大典、喜寿、年节以及平日豪华的饮宴生活。

烹制手法 菜品特点

调味技艺

待客礼仪

满汉全席的形成和发展

从烹调技法上来看,清代宫廷御膳尽管以炒 蒸为主,同时兼用炖、烀、焖、煮、烤、炸、 煨、氽、涮、爆、熏、熘、酿、拌等烹调方法。 如果从风味上说,清代宫廷御膳主要是以山东 风味、满族风味和苏杭风味这三种各具特色风味 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山东风味是对明代宫廷御 膳的继承,满族风味则是清代统治者自己民族的 传统风味,而苏杭风味是从乾隆皇帝多次到江南 的苏杭地区南巡后引人宫廷的新风味。 如果从烹饪的食材来说,清代宫廷膳食较之其 他各代,所用野味更多,尤其是在早期,这种特 点就更为鲜明。这是由于其统治者肇兴于白山黑 水的缘故,那里的野味曾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 要食物,即使入关后,其早已形成的饮食习惯难 以改变。从清中期开始,燕窝成为宫廷膳品大量 膳 使用的食材,晚清时期,海鲜品才大量使用。清廷诚 膳网 到清末,宫廷菜品的命名越趋赋子文化的内 肉,比如用不同的膳品拼成“江山方代”“江山 方年” “天下太平” “万寿无疆” “白猿献寿” “寿比南山”“庆寿双全” “五谷丰登”“迎喜 多福” “洪福万代”“迎寿多福”“万福万寿” “膺寿多福” “膺喜多福” “庆贺中秋” “庆贺 新年” “庆贺端阳” “喜寿平安” “艾叶灵符” “蟾宫折桂” “龙凤呈祥” “龙凤双喜” “乾泰 坤和”等,使得整个宴席的文化品位得到升华。

满汉全席与宫廷御善的关系

从前面的叙述可见,满汉全席与官廷御膳并不 等同,不是最高等级的国宴。但是,二者还是有 着必然的联系。满汉全席的主要膳品与清末同治 光绪以来的“添安膳”极为相似。 如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 的圣寿节(皇太后生日叫圣寿节),这一天具体是: 由以上举例可见,这些膳品与现今的满汉全席就已经很接近了。

三、满汉全席的演进与革新

清末叶,广州和香港地区首先将满汉全席改为大汉全席。如开埠初期,清朝 钦差大臣李鸿章访港,当时的港府在上环大马路的杏花楼,以大汉全席相宴。在 我国南方,将满汉全席改为大汉全席。除了政治和满族汉化的前提外,食俗和原 料也是原因,关东货和脂厚偏成的北方惠饪特色在港、粤一带不相适宜。据有关 资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每年举办满汉全席的次数不足两次。而港 、粤满汉全席的再度兴起。也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据日本国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学 教授中山时子介绍,1965 年曾商请香港金龙酒家按照传绕形式举办了满汉全席, 席中包括七十二款不同的精美菜式,是分两天四次进食。席旁还陈设粉塑三宝像 ,八大仙,祥瑞兽,供古式铜炉,燃点檀香。使在座者发思古之幽情。 近几十年来 ,由于香港成了繁华的消费城市,-些饭店酒楼,竞相办起了满汉全席,用以留 徕顾客。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中式酒楼,也都举办过满汉全席,使满 汉全席的礼仪和席旁设施,以及盛器,肴旗制法。者馔名目等方面,都有很大演 变和创新,但菜看风味往往并非正宗。国内各省,如四川、山西、青海等地,也 都结合本地的风味举办过满汉全席,.抗战以后至解放初期,这种宴席曾一度消迹。 1975年以后,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北京的“仿膳"和颐和园的“听鹏馆” 也都举办过满汉全席。对这一古老的巨型宴席进行了挖掘和一 定程度的革新。 从目前掌握的广东,四川,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的满汉全席的菜单来看,实质上是甚萃了我国各路菜系传统名菜的精华,这些工 艺难度很高的名菜名点,又必须是当时-流的名厨高手烹制。因此,掌握和总结 满汉全席菜点的烹制规律,研究和探讨其技艺特色,不仅能使我国烹任工作者从。 先辈厨师的聪明智慧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烹饪技艺和文 化遗产,将现代宴席的制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都将是大有神益的。

第三章 皇帝筵宴的种类

第七章 筵宴的乐章

二、满汉全席的正宗风味

满汉全席是在清宫中“满席"和“汉席”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满汉金 席,人们常有“满点汉菜"的认识,这是不确切的。这种认识应该是指清宫光禄 寺的宴席分类。因为在清宫光禄寺举办的宴席中,“满席”即是饽竹席。“汉席”多 为汉菜。但在满汉全席中,却不是“满点汉菜”的组合,而是满族菜点在某种程 度上占了主导地位。 在清官的御膳房里,除设有饭局、点心局、荤局、素局外,还设有一个包哈 局,是专门为皇帝做烧烤菜的地方。宫廷宴会上必有烧烤菜,多为“双烤"。如 “挂炉猪"。“挂炉鸭"等。因为以片法上席。又称为片盘二品。满汉全席吸取了这 一特色,在席中最常见的也是双烤。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满菜多烤煮”。即 是指满某中的这种烧烤特色。没有烧烤菜就不能称之为满汉全席。因此。满汉全 席又被称为“满汉燕翅烧烤全席"。 满汉全席中,以猪为原料 的菜也占一定比重,如全猪、烤乳猪、烧小猪、槽蒸小猪、野参七星肘子、白哈尔巴(哈尔巴是猪肩胛骨,带肉的)、烧哈 尔巴,以及一些猪脏腑类的菜 肴.这类菜多以烧.烤、煮、 蒸等方法烹制,成菜粗矿、实惠,汁浓味酽,这显然都是满族烹饪的传统风味。 满汉全席中 火锅类,副锅类,砂锅类的菜肴,也占有明显的地位。这类菜 肴,最初流行于我国东北。后来。随着满族入关而带入关内。又由于锅类菜肴适 台于清朝统治者们的饮食习惯。便被大大提倡和讲究起来。清宫中这种食火锅的 风俗,必然影响到官府和民间。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菜一般都是押桌菜,使宴 会在结束时达到高湖,砂锅类菜看。虽无明确史料证明为满族所创。但可以说与 满族食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焚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 肉。其内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内,臣下受。乃满洲皆岗此俗。"每逢此时。 王府中煮内极多,主,仆均吃不了。王府中煮内的有人,就在府外建房,正式经 营用砂钢烹制的内类菜。北京“砂锅居"就是这样始建的。可见。砂锅类菜哲也 与满族食尚有关。 在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菜肴,以及由蜜饯果脑为主要配料的菜肴。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素喜蜜制食品。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满汉全席中, 宝饯菜肴和烧烤类菜肴一样,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常见的品种有蜜饯红果,宝 饯青梅,蜜饯白桃,蜜饯莲子等。是席中的一道甜菜。至于饽饽和粥品,是满汉 全席中的主食,更是体现了满族的传统风味。这里不再整述。 在我国传统的满汉全席中,满族菜点的风味尤为浓郁。熊掌,最头,飞龙马, 蛤什蟆,人参,鹿茸,驼峰,辽参、紫鲍,鲜贝等“关东货",都是席上珍品。就 是在李斗所著(扬州西舫录》中列举的满汉金席食单中。满族菜肴的数量也是很 多的,如蒸驼峰,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哈尔巴子猪子。挂 炉走油鸡,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等。清代的满族看潢, 是伴随着满汉全席而风行全国的。在中原和江南-些地区的满汉全席中,尽管席 中的风味具有本地特色。但作为“满"的部分。依然占有重要的比重。这应该看 做是清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特征在饮食上的一种反映。 有关满汉全席的文字记载虽然最早出现在江苏人李斗和浙江人袁枚的著作 中。但并不等于满汉全席 最早在江,浙产生。因为 满清入关后,首先在北京 定都。当时的北京,是清 统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也是满,汉高官 显宦的聚集之地:又因辽、 鲁、京.津等地在地城上的接近,食风多有相通之处,这些政治和饮食相似的因素,不仅为满汉全席的产 生提供了相适应的条件,也自然形成了以这些地区为主的地方风味。

开篇:参加国宴是个“辛苦活儿”

在清代,较重要的宴飨就是元且(即春节)、冬至、 万寿三大节的太和殿宴会。 出席国宴,实为辛苦。清廷三大节中的元且(即春 节)、冬至都处在寒冷季节,穿戴厚重朝服,听口令站 起、叩头、坐下,反复多次,其实很劳累。若是坐在殿外, 不但寒气逼人,无法观看殿内舞蹈杂戏,还要随班行礼。 万寿节是皇帝的生日。 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 十八日,乾隆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两帝万寿 分别在春秋季,官员出席寿宴的季节还算清爽。光绪帝 是六月的生日,正是夏天。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在 太和殿举行万寿宴会,时任吏部郎中的何刚德参加了万 寿宴会,他所著《春明梦录》说:“ 宴列于丹陛, 接连 及殿下东西。 两人一筵,席地而坐。 筵用几,几上数层 饽饽,加以果品一层; 上加整羊腿一盘。 有乳茶有酒。 赞礼者在殿陛上,赞跪则皆起而跪,跪毕仍坐。 ...宴 惟水果可食, 饽饽及余果,可取交从者带回。 赤日行天, 朝衣冠,盘膝坐,...汗流浃背;然却许从者在背后挥扇。 历时两点钟之久,行礼作乐,唱喜起,舞歌备极整肃。” 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记, 记录了他出席慈禧寿筵的情况:“雨稍止。 卯正二刻颐 和园仁寿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与庶子庆颐同桌。 光禄寺斟酒一巡,内务府斟奶茶-“ 巡,均系银碗。计: 羊腿四只,一大盘(国语名色食牡丹) ; 苹果四盘,葡 萄四盘,荔枝、桂圆、黑枣、核桃仁各一盘; 五色糖子 四盘; 五色饽饽二十盘,牛毛馓子三盘(每盘十六件, 虚架起)。 谢宴,谢盘赏, 行一路三叩礼.... 辰初宴毕, 以口袋携各品果饵而归(唯苹果、葡萄尚可吃,馀则或 生或蛀)。” 其中所说的“国语名色食牡丹”,国语系 指满语,“色食牡丹” ,牡丹亦作穆丹,乃糖蓉糕之类 的点心。宴品的“或生或蛀”,是晚清政治腐败、官员 惰政的绝好例证。尽管慈禧庆寿,筹备充分,投资预算 不菲,但是光禄寺、内务府等衙门门皆是敷衍了事,以次 充好,乘机中饱私囊。从宴会的细节也能看出朝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