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药膳配制的基本原则

作为特殊的膳食,药膳的制作除必须其备一般烹调的良好技能外,尚须掌握药膳烹调的特殊要求。

既要精于烹调技术,又必须具有中医药知识,药膳原料必须有药物,而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药物的准备、加工过程常常有密切的关系。如难于溶解的药宜久煮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易于挥发的药物则不宜久熬,以防有效成分损失;气虚类药膳不宜多加芳香类调味品,以防耗气伤气;阴虚类药膳不宜多用辛热类调味品,以防伤阴助热等。 如果对中药的性能不熟悉,或不懂中医理论,一味只讲究味,便会导致药效的减低,甚至引起相反的作用,失去药膳的基本功能

(二)既要注意疗效,又必须讲究色香味形

药膳不同于普通膳食,就在于药膳具有保健防病、抗衰美容等保健治疗作用。首先应尽最大可能保持和发挥药食的这一功能。但作为膳食,它又具有普通膳饮的作用。 而普通膳食必须在色、香、味、型诸方面制作加工出特点,才能激发用膳者的食欲。如果药膳体现出来的全是"药味",不讲究膳食的基本功能,影响食欲,不仅不能起到药膳的功能, 反而连膳食的作用也不能达到。因此,药膳的烹制,其功效与色泽、口味、香味、造型必须并重,才能达到药膳的基本要求。

配料必须严谨

药物的选用与配伍,必须遵循中医的君臣佐使原则,注意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配料、调味品之间的性效组合。任何食物和药物都有其四气或四性、五味, 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都有相应的促进或制约关系,只是常用药物的性味更为人们所强调。因此,选料应当注意药与药、药与食之间的性味组合,尽量应用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 避免相互制约的配伍,更须避开配伍禁忌的药食配合,以免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隐药于食,在感官上保持膳食特点

由于药膳以药物与食物为原料,药膳烹调的感官感觉很重要。如果药膳表现为以药物为主体,用膳者会感觉到是在"用药"而不是"用膳",势必影响食欲,达不到膳食营养的要求。 因此,药膳的制作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必须将药物"隐藏"于食物中。

大多数的单味药或较名贵的药物,因本身形质色气很好,不必隐藏,它们可以给用膳者良好的感官刺激,如天麻、枸杞、人参、黄芪、虫草、田七等,可直接与食物共同烹调, 作为"膳"的一部分展现于用膳者面前。这属于见药的药膳某些药物由于形色气味的原因,或者药味较多的药膳,则不宜以药物的本身呈现于药膳中,或由于药味太重, 或由于色泽不良而影响食欲,则必须药食分制,取药物制作后的有效部分与一定的食物混合。这属于不见药的药膳。这类药膳的分制可有不同方法,或将药物煎后取汁, 用药汁与食物混合制作;或将药食共烹后去除药渣,

仅留食物供食用;或将药物制成粉末,再与食料共同烹制:这种隐药于食的方法可使用膳者免受不良形质气味药物影响,达到药膳的作用 至于普通膳食制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必须符合卫生法规的要求,选料必须精细,制作务必卫生,讲究技艺,调味适当可口等,更是烹调药膳的基本要求。

(六)现代营养学在药膳中的应用

药膳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将药物与食材相结合,制成具有特定功效的食品,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药膳养生源于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也开始重视药膳养生的研究和应用。但是,药膳养生真的科学吗?我们从科学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药膳养生中的药材是有科学依据的。药膳养生所使用的药材,往往是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验证,具有明确的功效和安全性。比如,常用的枸杞、黄芪、人参等, 它们在中药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补虚、滋补、强身等功效,而且经过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它们确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免疫力、 调节内分泌系统和提高身体抵抗力。

药膳养生中的食材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药膳养生所选用的食材,往往是一些富含营养的天然食品,比如绿色蔬菜、水果、坚果、鱼类等,这些食品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有益于健康。此外,一些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如黑豆、黑木耳、海带等,也被广泛应用于药膳养生中,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膳养生也需要科学的配伍方法。虽然药膳养生的原理比较简单,但是不同的药材和食材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和制约,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比如,有些药材需要与特定的食材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有些药材则不能和某些食物同时食用,否则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药膳养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药膳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疾病和症状,仍然需要依赖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